展览简介

English version

子畏于匡,曰:“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? 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;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”  --《论语﹒子罕》

“文”在中国是非常复杂的概念,有着丰富的内涵。其本义是“纹”(纹路),之后逐渐演化出“天文”(自然的脉络)和“人文”(人类社会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明)的含义。本次展览“斯文在兹”所采用的“文化”这一概念,源自儒家经典《周易》:“观乎人文, 以化成天下”。

本次展览试图通过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展示这种“化成天下”之文的部分内涵。书籍的收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。汉(公元前202年–公元220年)晋(约266年–420年)时期,随着纸张的普及,公私藏书数量大幅增加。因此,对书籍的分类和整理也成为了必要。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,不仅有助于对书籍的整理,更重要的是,还能借此构建各个类别在古代知识体系中的地位。其中,四部分类法是一千多年以来最常见的图书分类法,将图书分为经、史、子、集四类。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 《四库全书》(1773–1784)即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,其中还收录了日本和其它邻国的作品。

本次展览主要展出的是墨尔本大学东亚特藏的中日典籍。通过呈现《四库全书》中加以收录和未予收录的作品,邀您共同探究这一“化成天下”之“文”。

译者: 方子玥、黄紫楚、雷妤茜、李永霞 (墨尔本大学翻译学研究生)